柴××,劉渡苓味男,舟小支氣53歲。青龍1994年12月3日就診。湯桂湯治
患咳喘十余年,甘草管炎冬重夏輕,咳喘經(jīng)過許多大醫(yī)院均診為“慢性支氣管炎”,慢性或“慢支并發(fā)肺氣腫”,醫(yī)案選用中西藥治療而效果不顯。劉渡苓味就診時,舟小支氣患者氣喘憋悶,青龍聳肩提肚,湯桂湯治咳吐稀白之痰。甘草管炎每到夜晚則加重,咳喘不能平臥;晨起則吐痰盈杯盈碗。慢性背部惡寒。視其面色黧黑、舌苔水滑,切其脈弦、寸有滑象。斷為寒飲內伏,上射于肺之證。為疏小青龍湯,內溫肺胃以散水寒。
麻黃9g、桂枝10g、干姜9g、五味子9g、細辛6g、半夏14g、白芍9g、炙甘草10g。
服七劑而咳喘大減,吐痰減少,夜能臥寐,胸中覺暢。后以《金匱》之桂苓五味甘草湯加杏仁、半夏、干姜正邪并顧之法治療而愈。
[按語]小青龍湯是治療寒飲咳喘的一張名方。張仲景用它治療“傷寒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”,以及“咳逆倚息不得臥”等支飲為患。本案咳喘吐痰,痰色清稀,背部惡寒,舌苔水滑,為寒飲內擾于肺,肺失宣降之職。方中麻黃、桂枝發(fā)散寒邪,兼以平喘;干姜、細辛溫肺胃,化水飲,兼能輔麻桂以散寒;半夏滌痰濁,健胃化飲;五味子滋腎水以斂肺氣;芍藥養(yǎng)陰血以護肝陰,而為麻桂辛三藥之監(jiān),使其祛邪而不傷正;炙甘草益氣和中,調和諸藥。服用本方可使寒邪散,水飲去,肺氣通暢則咳喘自平。
應當指出的是,本方為辛烈發(fā)汗之峻劑,用之不當,每有伐陰動陽之弊,反使病情加重。因此,劉老強調臨床運用本方時尤須抓住以下幾個關鍵環(huán)節(jié):
(一)辨氣色:寒飲為陰邪,易傷陽氣,胸中陽氣不溫,使榮衛(wèi)行澀,不能上華于面,患者可見面色黧黑,稱為“水色”;或見兩目周圍有黑圈環(huán)繞,稱為“水環(huán)”;或見頭額、鼻柱、兩頰、下巴的皮里肉外之處出現(xiàn)黑斑,稱為“水斑”。
(二)辨咳喘:可見幾種情況,或咳重而喘輕,或喘重而咳輕,或咳喘并重,甚則倚息不能平臥,每至夜晚則加重。
(三)辨痰涎:肺寒金冷,陽虛津凝,成痰為飲。其痰涎色白質??;或形如泡沫,落地為水;或吐痰為蛋清狀,觸舌覺涼。
(四)肺寒氣冷,水飲凝滯不化,故舌苔多見水滑,舌質一般變化不大。但若陽氣受損時,則可見舌質淡嫩,舌體胖大。
(五)辨脈象:寒飲之邪,其脈多見弦象,因弦主飲病。如果是表寒里飲,則脈多為浮弦或見浮緊。若病久日深,寒飲內伏,其脈則多見沉。
(六)辨兼證:水飲內停,往往隨氣機運行而變動不居,出現(xiàn)許多兼證。如水寒阻氣,則兼噎;水寒犯胃,則兼嘔;水寒滯下,則兼小便不利;水寒流溢四肢,則兼腫;若外寒不解,太陽氣郁,則兼發(fā)熱、頭痛等癥。
以上六個辯證環(huán)節(jié),是正確使用小青龍湯的客觀標準,但六個環(huán)節(jié),不必悉備,符合其中一兩個主證者,即可使用小青龍湯。
關于小青龍湯的加減用藥,仲景已有明訓,此不一一重復。根據(jù)劉老經(jīng)驗,常在本方基礎上加茯苓、杏仁、射干等藥,以增強療效。
小青龍湯雖為治寒飲咳喘的有效方劑,但畢竟發(fā)散力大,能上耗肺氣,下拔腎根。虛人誤服,可出現(xiàn)手足厥冷,氣從少腹上沖胸咽,其面翕熱如醉狀等副作用。因此,本方應中病即止,不可久服。一旦病情緩解,即改用苓桂劑類以溫化寒飲。此即《金匱要略》:“病痰飲者,當以溫藥和之”的精神。
copyright © 2023 powered by sitemap 滬ICP備2023034756號-27